青山不墨千秋畫(青山不墨千秋畫全詩)
最近很多小夥伴想了解青山不墨千秋畫,今天小編專門整理了青山不墨千秋畫的相關內容分享給大家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本文目錄一覽:
- 1、青山不墨千秋畫全詩賞析是什麽?
- 2、青山不墨千秋畫全詩
青山不墨千秋畫全詩賞析是什麽?
【青山不墨千秋畫全詩賞析】
古希臘詩人西摩尼德斯曾說:"畫是無聲的詩,詩是有聲的畫。"這話用來評價王維的這首《欒家瀨》實在是再恰切不過的了--此詩中不僅氤氳著恬靜淡雅的畫麵美、流淌著空靈清幽的旋律美,文字的背後還洋溢著精妙的含蓄美,讓人讀來,直如欣賞一首精妙的音樂一般。
青山不墨千秋畫
古代能詩善畫者不少,獨王維"文章冠世,畫絕古今"(宋韓拙《山水純全集》),所以與之同時代的殷璠說他"詩詞秀調雅,意新理愜,在泉為珠,著筆成繪"(《河嶽英靈集》)也談及了他的詩富有畫意。的確,他能以繪畫之理通於詩。他詩中的畫境、畫中的詩境,構成了他藝術觀照中獨特的審美意趣,詩中多體現的是清靈俊雅的畫境,極具氣韻生動之美,從中表現出了對生命的樸素的愛憐。這首小詩就勾勒出了這麽一副流動的畫麵:
細雨如煙,仿佛一掛遠天的門簾;秋風含情,纖指不時地輕輕一掀。那漲水的溪穀便也有時閃出一汪幽潭,有時閃出一處淺瀨。石上的流水明淨如絹,輕快地流動著,還不時地打著漩,尤其在曲折處,還不時地有潔白的浪花飛濺,以至於那潛心專注於覓食的白鷺誤以為是飛來的石子而嚇得"撲棱"一聲展開翅膀,飛成一朵生動的白蓮,當它明白過來時,便又安然地把腳靜靜地探入溪間,於是,這裏的一切又複歸於曾經的靜謐、悠然……
其實,文字的背後還有一幅虛寫的畫麵:麵對這一切,詩人聲色不動,隻是默默地注視眼前的一切,心靈一會兒隨濺濺溪水而輕快地流動,一會兒隨著白鷺而飛旋……此時此刻,詩人簡直早已幻化成了一溪秋水、一縷秋雨、一隻白鷺,正以自然神韻、勃勃生機展示自己著的風姿,引動我們心靈的翅膀,翻飛在自然詩海的天空。實有莊周夢蝶之妙,早已不知了何為王維、何為自然……這裏,不複再有人與物的界限,詩人不言誌,也不抒情;不言我,也不托物。詩人在這樣靜默自然的觀照中見真見性,濾去塵雜,還歸於對生命個體本質和本相的最直接了解和領會。難怪明代顧璘所以對此評價說:"此景常在,人多不觀,唯幽人識得。"
所以有此境者,是因為"無塵垢",那玲瓏的秋雨已蕩盡了空中的塵埃,事實上也是因為作者的心中沒有塵埃,沒有雜念,是以能夠有這麽淡雅的水墨山水畫呈現在讀者的麵前,當然,也在於作者行文時注意了:
講究畫圖結構:詩中羅列了秋雨、石溜、跳波、白鷺等事物,看上去似乎有點散亂無章,但在第四句中著一"驚"字,畫麵頓時靈動起來了,也就富有了氣韻和生氣,從而形成了一幅以"欒家瀨"為畫布的生動而和諧的完美畫麵。
講究虛實並用:乍一看,詩中除了一個單調的"白"字外便再也沒有一個色彩詞,其實,這正是詩人的巧妙之處,因為詩裏物象暗中卻含有色彩,比如雨中淺淺的秋溪當屬暗綠、溪中石當屬青黛、濺飛的浪花當屬淡白、覓食的鷺鷥當屬潔白。單從色彩的角度來講,"白"是實寫,其餘皆虛寫,在這樣虛實的交融中,暗色調與明色調的場景統攝在那細細的秋雨裏,那該是一種怎樣的迷蒙動人的情景呀。
講究動靜結合:王維極善於在詩中營造流動的畫麵,但其畫麵最突出的特點便是以動托靜,利用動態來傳達一種靜態美,此詩前三句,事實上全是為烘托"白鷺驚複下"而展開的環境描寫。白鷺受驚--飛起--"複下",這是全詩形象的主體,詩人著意描寫的也就是這場虛驚。詩人巧妙地以靜謐中有驚擾、驚擾襯靜謐的藝術手法,通過"白鷺"的虛驚這一"動"來反襯欒家瀨的幽靜和安寧,使意境顯得愈發幽致。
綠水無弦萬古彈
王維在音樂上也樣有著極高的造詣,因此比一般詩人更能精確地感受到和把握住自然界神奇的音響,並將其表現出來,所以他詩裏所營造的畫麵中常帶有萬籟的輕吟低唱,給人以寧靜、淒冷或愉悅的情感體驗,即音韻美。
詩中細微的風雨聲、湍急的水流聲無疑給人一種空幽的抒情小夜曲般的美,而那飛濺的浪花、驚起的白鷺則增添了幾個協和音符、破了它的單調,這樣的畫外之音,無疑會把讀者帶進一個空靈澄澈的清幽之境,不僅如此,作者在詞語的運用上也講究著音韻的和諧呢:"颯颯秋雨中,淺淺石溜瀉"中,疊聲詞"颯颯"、"淺淺"(讀ji䁮,水流急的樣子)本身就很富有音聲律動之美,而且上句中"颯"為去聲,"中"為平聲,聲調由高放而低斂,正與飄忽的秋雨自天上飄飄灑灑而來之狀相合,下句則以牙音、齒音為主,"流"字為舌音,發音由細碎到圓轉,自然會令人聯想起泉流的潺潺聲。"跳波自相濺,白鷺驚複下",既不用象聲詞摹擬聲音,也不用動詞、形容詞等點明景物發出了聲音,而是有意藏聲於物象中,卻讓我們於文字的背後隱隱感覺到了浪花的飛濺聲、白鷺的振翅聲,這樣,把視覺感受與聽覺感受溝通起來,使音響與景色和諧融合,實在不失為"有聲畫",讀來果真"如上林春曉,芳林微烘,百轉流鶯,宮商迭奏"(《史鑒類編》)。也正是在這些聲響中傳達了詩人淡遠的情誌,所謂"詩如鼓琴,聲聲見心"(袁枚《閑情偶寄》),也正是這遠離塵囂的天籟清音,觸動了這位敏感詩人內心的高山流水之誌,於是發而為詩。
文字背後見性情
王維的山水詩在含蓄方麵可謂發揮到了極致,欲吐而不露,欲彰而暗隱,讓讀者於留白處會心,感受其內在的意蘊、文字背後的情致。這首《欒家瀨》的含蓄美就表現在:
虛實含蓄:此詩和詩人其他的山水田園詩一樣,也是多在虛處(寫景)著筆,讓人們從虛的意象裏張開想象的翅膀,去尋覓詩中含隱的實的事物(情感)。這裏寫景是虛,詩人喜愛這裏的幽境是實,但字裏行間"喜愛"(實)二字隻字未提,卻含蓄地藏於美景之中。尤其是"跳波自相濺"中的一個"自"字,又特別提醒我們,這一切生動的變化,並非人為的安排,而是大自然這個生命世界的自在自為,一切都是自在的自然,這又是借實--"跳波""相濺"來寫虛--自在之心。
跳躍含蓄:王維其實也是"蒙太奇"手法運用的高手,此詩裏即可見一斑,他由空中的細雨,到溪澗的湍流、覓食的白鷺,再到白鷺受驚--飛起--"複下"這幾個空間位置的跳躍,真可謂一躍一景,尺幅萬裏,帶給讀者不盡的聯想和再創造空間,實有"草蛇灰線,在千裏之外"(脂硯齋語)之妙。
結句含蓄:王維的山水詩,在"繪畫"之後,往往以意蘊深遠的句子作結,從而使得全詩境界頓出。此詩即通過"白鷺驚複下"的一場虛驚來反襯欒家瀨的安寧和靜穆,說明這裏沒有任何潛在的威脅,可以過無憂無慮的寧靜生活,暗中也道出了這正是詩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。
全詩沒有華麗的字眼,因而詩中始終彌漫著一種淡雅之氣。讓人感覺作者在這與繁華無關的世界裏,詩意地棲居著,淡淡地品味著人生,也正是詩人淡泊到了極致的情感自然流露,讓人讀來也覺得霎時心靈中呈現出虛靜澄明之貌,仿佛濾去了煙火之氣,進入閑散自如的狀態,誠如胡應麟在《詩藪》中所言"讀之身世兩忘,萬念皆寂。"
【作品簡介】
《欒家瀨》為唐代詩人王維寫的一首五絕。
此詩巧妙地以靜中有驚、以驚見靜的藝術手法,通過“白鷺驚複下”的一場虛驚來反襯欒家瀨的安寧和靜穆。在這裏,沒有任何潛在的威脅,可以過著無憂無慮的寧靜生活。
【作品原文】
欒家瀨
颯颯秋雨中,淺淺石溜瀉。
跳波自相濺,白鷺驚複下。
【詞語注釋】
①瀨:石沙灘上流水湍急處。
②颯颯:風雨的聲音。
③石溜:石上急流。
【作品譯文】
山穀中的溪水蜿蜒曲折,深淺變化莫測。有時出現深潭,有時出現湍急流水。流水雖然湍急,但遊魚曆曆可數,鷺鷥常在這裏覓食。正當鷺鷥全神貫注地等候食物的時候,急流與堅石相擊,濺起的水珠像小石子似的擊在鷺鷥身上,嚇得它展翅驚飛。當它明白過來這是一場虛驚之後,便又安詳地飛了下來,落在原處。
【創作背景】
此詩是作者遇景有感而作。
【作者簡介】
王維王維(701年-761年,一說699年-761年),字摩詰,漢族,河東蒲州(今山西運城)人,祖籍山西祁縣,唐朝詩人,有"詩佛"之稱。蘇軾評價其:"味摩詰之詩,詩中有畫;觀摩詰之畫,畫中有詩。"開元九年(721年)中進士,任太樂丞。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,今存詩400餘首,重要詩作有《相思》《山居秋暝》等。王維精通佛學,受禪宗影響很大。佛教有一部《維摩詰經》,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。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,非常多才多藝,音樂也很精通。與孟浩然合稱"王孟"。
青山不墨千秋畫全詩
“青山不墨千秋畫,綠水無弦萬古琴”的意思是:青蔥的山嶺,是一幅千年不腐、不著筆墨的山水畫卷;綠瑩瑩的流水,是一具萬年常響、無需絲弦的悠揚古琴。
【出處】出自清代林則徐的《林則徐全集》。
【原文】
青山不墨千秋畫;綠水無弦萬古琴。
青山有色花含笑;綠水無聲鳥作歌。
苦心未必天終負;辣手須妨人不堪。
若能杯水如名淡;應信村茶比酒香。
苟利國jia生死以;豈因禍福避趨之。
【譯文】
我離家外出去遠行,無論到哪裏,都會敞開寬闊的胸懷。我們要樂觀曠達,心裏不要難受悲哀。世上的大事、國家的大事,是很難從沒有過錯中成功的,就連高官達貴也不是天生得來。
回想廣東那轟轟烈烈的禁煙抗英,我蔑視英國侵略者。從今以後,我將遊曆祖國大地,觀察形勢,數曆山川。
不要理會那般人幸災樂禍、冷嘲熱諷,鄙棄那些“趙老送燈台”之類的混話。
我能力低微而肩負重任,早已感到精疲力盡。一再擔當重任,以我衰老之軀,平庸之才,是定然不能支撐了。
如果對國家有利,我將不顧生死。難道能因為有禍就躲避、有福就上前迎受嗎?
我被流放伊犁,正是君恩高厚。我還是退隱不仕,當一名成卒適宜。
我開著玩笑,同老妻談起《東坡誌林》所記宋真宗召對楊樸和蘇東坡赴詔獄的故事,說你不妨吟誦一下“這回斷送老頭皮”那首詩來為我送行。
【賞析】
這首詩作於一八四二年八月,林被充軍去伊犁途經西安,詩中表明了林在禁煙抗英問題上,不顧個人安危的態度,雖遭革職充軍也無悔意,赴戍:到充軍的地方去。
以上就是青山不墨千秋畫的相關介紹,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评论留言